金朝武科举将武进士考试成绩分为上、中、下三等。金朝武举并不重视对 兵书的考核,而只重骑射。对兵法的考试中,十道题只要做对三道就能被评为 下等。历史上除了五代十国外,元代是另一个没设武科举的朝代。到了明朝,则又 持以文抑武之策。《皇朝文献通考》载:“宋元以来,亦沿词赋策论之旧。至故明 末,造取士则专尚文学而武备日弛,论官则争尚浮言而实政渐堕,人才楮赢,选举 陵夷。”明太祖朱元璋以刀剑取天下,他手下的一大批武将都没有经过武学、考科 举,但都能打胜仗。因此视武举无足轻重。虽然在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颁“从礼部请,立武学,用武举,其武臣子弟令于各直省应试。”但并未施行。至明英 宗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才又“诏天下文武官,举通晓兵法谋略出众者”在“帅 府试策略,校场试弓马,明孝宗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尸定武举六岁一行,先 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许骑射”。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改定武举三年 一试,张榜赐宴”。但主考官都是翰林院的文人担任。最后一个明朝皇帝思宗认 为以文章取武状元是“本末倒置”,但取武状元究竟是重武艺臂力还是重策问韬 略,仍然争议不休。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思宗下谕:考试武人就是要以技勇 为主,如果有方略,即使是文字粗陋一点,也要录取,并亲自阅视武殿试。崇祯十 四年(公元1641年),皇帝急求有奇谋异勇的武将来护卫朝纲,但诏下却无人应 试。两年后明朝灭亡。清朝是武科举的鼎盛时期,也是武科举的衰亡时期。顺治三年(公元1646 年)朝廷就开始了文科和武科的考试,分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三年举行一 次,有新皇帝即位或皇帝、太后大寿庆典,另加恩科考试。考中者有武生、武举、 武进士之名。武童试分三场:头场马射;二场步射,合格者再试硬弓、舞刀、掇石; 头二场为外场。三场原试策论,后改默写《孙子》、《吴子》、《黄石公三略》、《姜太 公六韬》等武经七书,称内场。武乡、会试都分内、外场考试。顺治二年(公元 1645年)规定,头场试马射;二场试步射,再开弓、舞刀、掇石以试技勇;三场试策 二篇、论一篇。顺治十七年(公元1669年)曾停试技勇,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 年)又恢复。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改为马步射各发六矢,增马射地理一 矢。马箭以纵马二回发六矢,中三矢考为合式,缺一者不准试步箭。步箭射三十 步开外布候,发六矢中二矢为合式,缺一者不准试弓刀石J弓必三次开满,刀必 前后胸舞花,掇石必去地一尺三项必有一、二项合式,方准入三场。三场为内 场,考策论。武殿试也是三年一次。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定会试之后在当年 十月份内举行殿试。初制策题标目进呈皇帝钦定三条。试策后,试马、步、箭、 弓、刀、石,历时二日。武殿试虽先试策论,后试技勇,但录取名次先后却以技勇 为准。道光十三年(公元1832年),宣宗有诏日:“武科之设。以外场为主。其弓 力强弱,尤足定其优劣。至马、步射本有一日之长短,第能合式,即可命中。”“默 写《武经》又其余事,断不能凭此为去取历科一甲武进土,均从能开十二力强弓 的中式武举中挑取。试毕,由兵部将记名武举缮写名单进呈,再由皇帝亲定甲第,交读卷官填榜。然后在太和殿传胪,一甲三名赐武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 武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武进士出身。一甲前三名分别称为武状元、武榜 眼、武探花。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朝廷以武科“所习原弓、刀、石及马、步射,皆 与兵事无涉,施之今日,亦无所用”,下诏“永远停止”。武科举历唐、宋、金、明、清 数朝,终因^^无所用”而寿终正寝。第二节武状元现象浅议武科举制是中国历史上选拔武官的一项创举。武科举是冷兵器时代背景下 的产物,武状元是武科举时代中的佼佼者。在我国古代,考取武进士为“跳龙门”, 而通过殿试获取全国第一的武状元,则被叫做“独占鳌头” 清代学者赵翼在其《陵余丛考》卷二十八对状元的解释是:“自武后初试贡士 于殿前,别其等第,门下列有奏状,其居首者因曰状头,亦曰状元。"在'科举考试 中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考 试揭晓后,在太和殿唱名,西长安门外挂榜,并赐给武状元盔甲。然后由巡捕营 护送武状元归第,炫耀恩荣。第二天,在兵部举行盛大的“会试宴”,又赏给武状 元盔甲、腰刀等,赏给众进士银两等。清代科甲等级差别甚大,同样是武进士, 一、二、三甲的等级和荣誉却大不相同。自然,状元是出尽了风头的,登第后的三 天内,可以披红挂彩,上街夸官,真所谓春风得意、风光十足了。在封建社会,虽然考取武状元很荣耀,但相对文治而言,社会上仍然存有对 武备的轻视。人们在漫长的重文轻武的历史时期所形成的观念,是很难改变的。 俗话说‘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纵使是武艺超群而成为将军,也只能算是 “赳赳武夫” o在陈耀清《中国宜重武功论》中载:“中国自古以来重道而轻艺,重 文而轻武,以其重道而轻艺也。……且夫同一状元也,文则名震四海,荣耀一时, 朝野皆企其才华,妇女皆仰其丰采。若武(状)元则以纠纠目之者有之矣。同一 大员也,文则功不必著乎旅常,威不必行于薄海,亲友皆赞其学,里党均引为荣。 若武职则以卑卑视之者有之矣这种重文轻武的观念,在唐以后日趋严重。作为武将,如果没有盖世之功,是很难得到社会认可的。除了一些出类拔萃者,很 少有人能被载入史册7武将的职责就是打仗,他们之中大多数人只能抛亲舍家 戍边守疆,还有众多的人战死疆场,很少有人能够衣锦还乡。所以,地方史志也 很少为他们树碑立传。虽然武科举在中国历史上相对于文科举并不是人们的首选,但武科举对于 中国武术技艺的提高是发挥了巨大作用的。自唐开始,全国的举子聚集京城。 特别是宋朝定制后,每三年举行一次,举子们在京期间,除参加武科兵部会试外, 相互之间切磋技艺,交流武艺,相互学习,大大有利于武艺的提高和学问的增长; 同时,也在试策论中使汉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统一与发扬。武科举历唐、宋、金、明、清 数朝,终因^^无所用”而寿终正寝。第二节武状元现象浅议武科举制是中国历史上选拔武官的一项创举。武科举是冷兵器时代背景下 的产物,武状元是武科举时代中的佼佼者。在我国古代,考取武进士为“跳龙门”, 而通过殿试获取全国第一的武状元,则被叫做“独占鳌头” 清代学者赵翼在其《陵余丛考》卷二十八对状元的解释是:“自武后初试贡士 于殿前,别其等第,门下列有奏状,其居首者因曰状头,亦曰状元。"在'科举考试 中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考 试揭晓后,在太和殿唱名,西长安门外挂榜,并赐给武状元盔甲。此外,武科举使武官 选拔制度更加规范化、系统化、标准化。虽然早在汉武帝时以武艺取才就已经提 出来,但其考试制度和面向社会选土中的察举均不健全。即使察举发展到相对 比较完善的和品中正制,“中正官’也由名门望族担任,旧门阀土族集团仍然操控 着“察举”大权,最后依然还是按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最终仍然是“上品无寒 门,下品无世族”。虽然到隋炀帝时开始设置进土科,但直到唐高宗时,科举仍仅 限于文科,直到长安二年(公元702年)武科举才应运而生,才使一文一武的科举 考试相得益彰。武科举的创立,使武科官员的选取进入到了一个规范化的阶段, 这是典章制度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此之前,中下级武职官员的选取、任用,大多 都是由于武职官员、士兵在战争中临时缺额时,才从下一级提拔。这就是人们所 说的‘彳亍伍”出身。虽有个别升为高级武官的,但毕竟是凤毛麟角。绝大多数都 是荫袭、恩赐、捐纳而来的。尽管历史上“以武选土”的做法由来已久,但在武科 举之前,都是临时需要而由他人或自我荐举来进行的,缺乏固定制度可循。而武 科举制在形成制度后,其选拔标准看得见,摸得着,大大降低了人为的主观随意 性,给了每一个参与者一个大概的公平竞争机制。虽然历朝历代高层武官很少以武举起家,武举史上也极少见到历史名人,但 武举作为冷兵时代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确也为国家选定了大批的武备人才,这 是武科举制能够存世一千多年的根本原因所在。
浏览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