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锦八手简介:锦八手拳套由河北赵铁铮于解放前所传。赵铁铮为沧州 人,自幼习武,曾为孙传芳镖师。后常往来于江、浙五省,寻师访友。赵铁铮拳技 精湛,深得内家功法之妙,晚年流落北平卖艺为生。现继承此拳者仅湖北杨永 一人。锦八手注重发力,讲求化劲,松紧结合,多用腿法。其发力以丹田运气为主, 发寸劲、螺旋劲。讲究“惊弹抖炸,捋滚分化,不招不架,就是一下”。松紧有度, 寻机出击,充分体现其刚柔变化之妙。要求手打三分足打七,手是两扇门,全凭 脚打人。此拳由单势散手组合成套。势法左右兼练,动作朴实无华,腿法较多,注重 实用,着重研究掌功、爪功和步法变化。除拳、剑外,还有枪、三节棍、转盘剑、双 手刀、镖、荷叶双铲等器械。(二)锦八手功法”.掌功:铁砂掌、朱砂掌;2.爪功:鹰爪功;3 .步法:八步连 环如意步。(三)锦八手拳套路动作名称.预备势;2.双拳滚架左提膝;3.马步双拳下砸;4.左弓步架右冲 拳;5.左手抹肘反捶;6 .左仆步右栽拳".左弓步左架右冲拳;8.左手抹肘反捶; 9.右拳捶裆;10.虚步架拳;11.单捶肘;12.右弓步右掩肘;13.马步左冲拳;14.双 捶肘;15.左弓步左掩;16.右马步穿掌;17 .回身虚步挑掌;18.左盖步;19.转身右 靠;20.刁腕左掏肘;21.反臂塞捶;22.上步反捶;23.刁腕右掏肘;24.撞肘冲拳; 25.左右砸踢;26 .砸腕马步冲拳;27.砸腕并步冲拳;28.双手左捋带;29.轰肘右 侧踹;30.双手右捋带;31.轰肘左侧踹;32 .左弓步双分掌;33.截肘右蹬脚;34.右 弓步双分掌;35.截肘左蹬脚;36.右弓步穿掌;37.双拉肘滚打;38 .右挂踢;39.拉 肘滚打;40.左挂踢;41.左右兜腕反捶;42.右弓步穿掌;43.勾手回身;44 .上捧下 分右踵跺;45 .上捧下分左踵跺;46 .左右鬼扯钻;47 .左右鸳鸯腿;48 .滚压左右蹬 腿;19.右弓步穿掌;50.挂劈左转;51.挂劈右转;52.左右踏掌;53 .右弓步穿掌; 54 .回肘;55 .一马三捶;56.左右卡肘;57 .收势。三、稀有武术器械(一)天柱剑:动作名称:预备式:第一趟:1.举臂亮抉;2.指天划地;3.仙人指 路;4.瞻前顾后;5.虚步交剑;6.左弓步前刺剑;7.虚步立剑;8.左提膝斩剑;9.上 步下刺剑;10.左反撩剑;11.上步右反撩剑;12.截剑;13 .上右步捅刺剑;14.上步 左提膝右劈剑。第二趟:15.回身反刺剑;16.左下截腕剑;17.右下截腕剑;18.上步刺剑。第三趟:19.朝天一炷香;20.上步劈剑;21.左挂剑;22.右挂剑;23.上步劈 剑;24 .后插步反撩剑;25 .上步前刺剑。第四趟:26.回身行步云剑;27.右弓步刺剑°第五趟:28 .折剑上步转身刺剑;29.折剑拗左步转身后刺剑;30.折剑转身换左手后刺剑;31.换右手前刺剑。第六趟:32 .快马加鞭;33 .快马加鞭;34 .快马加鞭;35 .左弓步横剑;36 .张背 反剑;37.上步右提膝前刺剑o第七趟:38.右挂剑左插步盘肘;39 .腾身前跃坐盘崩剑。第八趟:40.反拗步捧剑倒退;41.白蛇吐信;42.交剑收势。第一节“武闱”源流追溯科举制是在中国历代选拔官吏制度中颇具影响的一种制度。武科举是科举 制中冠以“武”事的一个特殊的门类。什么是“武”呢?就是与“文”相对,关于军 事和技击的内容自盘古开天地的上古历史时期“武”就业已存在,迄今为止它 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书经》中记载:“若乃文乃武,相与并论。”孔子曰:“有文 事必有武备。”管子曰:“拳勇股肱之力,秀出于众者,有则以告。”说明“武”伴随着 人类的进步而进步,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以至于到了一个特定的历史时 期,“武”之秀出于众者需要脱颖而出,而成为统兵征战的“武”官员。“武闱”就是为了选拔“武”官员而设置的。“闱”就是科举时代对考场的称 谓。“武闱”由于一般在秋季举行,所以也称“秋闱”。“武闱”的产生是在经历过不同的任人制度后推出的。《史记•五帝本纪》 载:帝善“普施利物,不守其身”,帝尧“富而不骄,贵而不舒” o在原始社会「帝” 本身都是由部落联盟在贤授能”的民主制度下产生的。因为人们需要具有强 健体魄、指挥才能、生产经验的人才能充当他们的管理者和保卫者。所以,当时 的“帝”受到人们普遍的爱戴和尊重淇功德被人们千秋称颂。到后来,管理者成 了统治人民的“帝”,都不想从“帝”位上走下来,于是出现了所谓的“世官时期, 这一时期,只要是贵族后代,即使是无能之辈,也能世袭高位。到战国时期,统治 者要想在大动荡中保持和发展其既得利益,人才得到了普遍的关注。招贤养士蔚然成风。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等都分别有食客达数千 人之多。秦国在选拔人才时从“武夫以军功起家,不谙理民;文臣则以荐察出身, 不习战阵。文武两途,由是而分”开始,以“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为 原则,实行“王者不却众庶”的政策,进行选举任官制度上的改革,终于完成了统 一大业。汉代则采用“征辟察举”制度。所谓‘征",是皇帝征用社会名流到朝廷 充任要职;“辟”是“置府辟吏”,即中央的高级官僚或地方的辖官可以征聘属吏, 然后向朝廷推荐。由州、郡地方长官在各自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朝 廷,所以又叫察举。据考,汉高祖下过求贤诏,汉光武帝还诏令天下举“茂材”。 所谓“茂材”,即秀才,也就是优秀的人才。是为了避讳汉光武帝刘秀之“秀”而改 称“茂树'的。被推荐者要经过皇帝“策问”后,再按等第高低授官。皇帝“策问” 的过程为“射策”,即由应试者用箭射有一定距离的简策,并解释中矢简策上的一 些疑难问题,然后根据“射”与“答”的成绩确定等第,这一时期为察举制时期。到 隋朝时,选举官员的权力被朝廷收回,以科举制度代替了九品中正制,史称科 举时期。科举也叫“开科取土”,是由朝廷设立考试科目,通过定期的统一考试,来选 拔人才,并授予官职。科举分文、武两项常科。这个制度是以隋炀帝大业三年 (公元607年)设立文进土科为开端的。虽然有人对文进士始开之年提出了疑 义,但对武进士科始于唐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是没有争议的°武后执 政后,大兴科举,曾亲自出题考试,开科举考试中“殿试”之先例。长安二年(公元 702年)首次开设由兵部主持的学武之人参加的科举考试,名日“武举”。此后, 地方州、县每岁都公开考试选拔,送武举子赴兵部应试。考试科目有长垛、马 射、步射、平射、翘关等项,还有负重,即负米重五斛行二十步考为中第。还要综 合“身材言语”,取躯干伟岸、应对详明、有统兵才干及可为将者。若是文职官吏 求为武选,则取身高六尺以上、年在四十以下、强勇可以统人者。另外,考试中还 有掌握特殊兵器等附加项目,如筒箭、机弩等。一旦中举,不论出身门第,均由兵 部官员凭考试成绩、综合高低差异分别论才挑选,授予不同武职。唐朝武科考 每年举办一次,开科时间、间隔固定,确定了武科的“常科”特点,即“进士科”的 特性。但在五代十国时期,虽设有文进士科,但未开武进士科。至宋朝,武科举制渐趋完善。但宋太祖鉴于唐末五代期间武人专横割据,提出“宰相须用读书人” 的尚文抑武主张,使武科久久不被人们所关注。至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宋 仁宗设武科取士,并“亲试武举十二人,先阅其骑射而后试之" o庆历三年(公元 1043年)五月,又下诏设置武学于武成王庙(姜太公庙),但此举仅历三个月便被 废止。庆历年间,皇帝下诏武科应试举人要“先试以孙吴大义,以策对为去留,以 弓马为高下”。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六月,下诏复建武学于武成王庙, 选文武官中知兵者在武学内做教师。生员经考试按等第推恩,有两省待制,或本 省铃辖以上三人保举,堪任将领者,兼领诸卫将军。生员以百人为额。宋朝武举 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以前凭武艺选拔人才的做法,在武艺方面仅保留了骑、步射两 项,而科考用弓不超过当时军队所用弓力,大大降低了对考生臂力的要求。而在 经义理论和兵书理论的掌握上,其内容却大大增加,如对“五经七书”如《孙子》、 《吴子》、《司马法》、《尉缭子》、《黄石公三略》、《姜太公六韬》、《唐李问对》的考试 要求烂熟于胸。这种识文章、应策对的考试办法,使许多武艺高强者被拒之门 外。后来,北宋才在武进士科中特设了武艺“绝伦”科。“绝伦”科举子的考试内 容也有“策对”,只是在录取时放低了文章的标准,武艺考试要加试步射和弩踏, 所使弓力也大大高于其他参试者。到南宋时,武科举又变成了文武双全的优选 科,最终还是断绝了武人仅凭武功入闱的机会。这是宋朝重文轻武思潮在武科 举上的具体体现。北宋时期,武举名列前茅者分为三甲,一甲一名为武状元;一甲二名和三名 尚统称为榜眼,意指榜上双眼。直至南宋时,才将一甲二名称为榜眼,一甲三名 则另称为探花。此后,状元、榜眼、探花的叫法就再未改变。

浏览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