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国术馆的课程有国术源流(各拳种流派拳术)、国术规则、拳术和格 斗项目等。初期该馆对学员的学习年限没有严格规定,学员在技术水平达标后 可提前毕业。教授班第一期和第二期的学员多是当年入学,当年就毕业任教。 1929年将学制定为二年。1930年又增为三年。学员包括各省、市保送的和中 央国术馆自行招收两部分。每期60人。1933年开设师范班。师范班分甲、乙 班招生。甲班学制一年,每期招66人。乙班学制二年,每期招54人,还附设 自费生组。凡20岁以下的健康国民,曾经练习过武术,高级小学毕业或有同 等文化水平者,皆可自费入学。练习班,在该馆所在地招收学员,不收学费, 食宿自理,成绩优秀者可升入教授班。少年班招收10-14岁且小学毕业者, 学制二年。青年班招收17-20岁且初中毕业者,学制三年。

中央国术馆开设的各种班别,均分设置学科、术科2类课程。学科课程包 括:党义、国文、地理、历史、算术、国术源流、国术学、生理学、军事学、 音乐。术科课程包括:腿法、拳术、器械科、竞技科、选修科、特别科、军事 科七门。在这七门技术课程中,包含有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查拳、新武 术(拳脚科)、连步拳、杂拳、行拳、掇脚(戳脚)、劈挂拳等拳术;剑、刀、 棍、枪、鞭等器械;气功、铁砂手、红砂手等功法;散打、摔跤、长兵、短兵 等格斗项目。还开设了拳击、日本劈刺术等外来格斗项目。

中央国术馆以“泛学博通”为教学原则,广设武术技术课,所培养造就 的一批技术全面的武术人才,成为后来发展武术的骨干。

值得提起的是中央国术馆成立之初,为培养师资,馆长张之江着手选拔馆 内武艺教习(后改为武艺教官)。先以国民政府的名义通电各省府主席,督其 在省内选推高手并执省主席之手谕抵首都集中。于是,各省均先后用自报自荐 与公推公选的方式挑选出数十名行家里手并经过考核后,再保送至中央国术馆 供职。就这样,来自国内各省的57名年龄不等且差距甚大(小则15周岁,大 则70有余)的名师集聚南京,形成了中央国术馆的“首期教授班”。

清末民初,中央国术馆的“首期教授班”里的57名成员,均为当时国内 的名师,为如今我们研究并继承中国古代传统武艺精华奠定了基础。如今,我 们在国内各大图书馆古籍部或特藏部里见到的相关图书及杂志,均系当年中央 国术馆“教授班”使用的资料。“教授班”内其他一些重要教材的手抄孤本, 则为“教授班”的个别有心人保存。

全国国术考试

为选拔顶尖武术人才,充实中央国术馆教师队伍,从而进一步推动武术事 业的发展,1928年10月15日,张之江馆长、李景林副馆长主持在南京中央体 育场举行了第一届全国国术考试,简称“国术国考”。此次考试是官方学术机 构所举办的武术考试,考试形式综合了旧时武科考试和近代体育竞赛的特点。

中央国术馆举行的第一届全国国术考试分为三级:“县考”“省考”“国 考”。考试分预试和正试,预试为套路表演,应试者依评分取得正式的考试资 格。最后选拔了 333名应试者。他们不分年龄,体重,抽签配对。考试内容有 摔跤、散打、长兵、短兵,除此之外,还要围绕“三民主义”的相关内容进 行考试。考试采取擂台赛的形式,按规则,只要拳脚打中或是踢中对方有效部 位就可得分,规定击中对方一拳得1分,踢中一脚得2分,击倒对方得4分, 打倒在地即算本局获胜。采取三局两胜的淘汰制。咽喉、头部、后脑、下裆为 击打禁区,违者受罚。经三轮角逐,取最优等15名,优等37名,中等82名。 其中,15名最优等者名单如下:朱国福、王云鹏、张长玉、马裕甫,张英振、 窦来庚、杨法武、杨士文、顾汝章、王成章、朱国祯、张维通、朱国禄、马承 智、胡炯。

这次“国考”基本上是一次全国的擂台式比武,由于宗派门户之见严重, 加上缺乏必备的规则和安全措施,不少人被打得断筋折骨,血流满面。

1933年10月20日至30日,举行第二次全国国术考试。这次考试,大致 沿袭第一次全国国术考试的方式,只对以下三个方面做了调整。一是设项略有 不同。分套路5项一拳、刀、枪、剑、棍,对抗性4项一散打、长兵、短 兵、摔跤;二是比赛规则有改动。鉴于上届擂台赛形式易应试者受伤,预试有 了评分细则,对抗比试有了统一的护具,并规定比赛中要使用护胸和护腿,且 “点到为止”;三是增加了 “博击”(拳击)女子组,应试者按体重分为5组。 这次正试采用双淘汰制,决出应试者的等次。等次分甲、乙、丙三级。甲等名 额占应试人数的35%。参加女子组正试9名选手,皆取为甲等,以鼓励女性 习武。

中央国术馆在南京举行的两次全国国术考试,虽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但可 贵之处在于大胆借鉴了武术拳械单练与对搏的竞赛规则,选拔了优秀人才,在 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传统武术向现代体育演进的过程。

武术论著和教材

中央国术馆设立了编审处,其任务之一就是研究中国武术与体育,编著国 术相关图书。其编纂的武术书籍分为武术理论类、拳械套路类,武术史考类, 功法类,纪事类等。中央国术馆自成立至1934年,共编辑出版图书《练步 拳》《八极拳》《形意拳摘要》等十二种。当时正在编辑的还有《太极拳》 《八卦掌图说》《内功正轨》等十一种。

1929年秋,该馆创办《国术旬刊》,每十日出版一期。翌年,改名为《国 术周刊》,每周出版一期。请武林名宿介绍自己门派的技艺。对从武术源流到 其功法的演练,从攻防招数到对拆破解,从拳法到拳理,从长兵到短兵等武术 学说无不进行系统的研究整理。各派大师如贾氏青萍剑一代宗师贾耀亭、清末 著名武术大师米连科等纷纷在周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大力弘扬了中华武术文 化,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周刊主编相继由吴继青、唐豪、姜容樵等国术馆 编审处处长担任。

1933年底,中央国术馆编辑初中、高中、大学三级武术教材。该馆成立 了由姜容樵负责的教材编审委员会,并在1934年1月3日举行的第一次会议 上,议定编辑健身操类教材4种,普通教材24种,军事教材4种,特种教材 17种。先编初中、高中两级教材。初中教材包括五行拳、弹腿、劈挂刀、三 才剑4种;高中教材包括八极拳、八卦掌、梅花刀、昆吾剑4种。1941年, 中央国术馆派员参与国民政府教育部和军训部联合设置的国术教材编审委员 会,进行国术教材的编辑工作。1944年,编辑健身操类教材、普通教材、军 事教材、特种教材共计49种。时为抗日战争末期,由于种种条件限制,这些 教材未能印刷问世,但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中央国术馆对理论知识传播的重视。

数量众多,类别丰富的武术专业书籍及覆盖全国的国术刊物,为社会大众 了解和学练武术提供了便利。

走出国门

中央国术馆很重视海外交流与推广。1930年,张之江带领摔跤名家杨法 武等东渡日本考察,在日方的邀请下,与日本柔道高手切磋。经过十几回合后 最终将“东洋明星”佐藤次郎摔倒在地,大获全胜,振奋民心,此消息,载 在当时的中国各大报纸上。

为了让中华武术尽快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张志江等人倡导下,1936 年中央国术馆组织了包括杨松山、张文广、何福生、康绍远、李锡恩、温敬 铭、张登魁、马文奎等在内的10名国术队员前往东南亚。旅行团累计进行武 术表演65场,所到之处受到热情接待,极大鼓舞了海外华人的民族自信心。 此行,促进了武术在东南亚的广泛传播。最鼓舞人心的莫过于1936年,体育 代表团赴德国参加柏林奥运会。其中男队员温敬铭、张文广、郑怀贤、金石 生、寇运兴、张尔鼎及女队员翟连元(翟涟源)、傅淑云、刘玉华等9人均来 自中央国术馆。国术队随体育代表团在德国举行了多场表演。他(她)们出 神入化的表演,高超的技艺轰动了德国。这是中国首次与世界体育接轨,向世 人展示中国武术的魅力。

三、中央国术馆之衰败

1937年,抗日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张之江应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 之邀,到第五战区担任高级顾问,协助李宗仁在台儿庄指挥作战,无暇顾及馆 务。随后,中央国术馆由南京迁出,途经长沙、桂林、昆明,于1940年抵达 重庆北碚。这段时期中央国术馆的经费来源已断绝,师生人心涣散,学员大部 分离去,中央国术馆已名存实亡。

浏览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