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8月20日,中断了 40年之久的精武体育会会员大会得以举行。会 上重新确立了精武体育会章程、会旗、会徽、会歌,完善了精武体育总会的组 织机构,选举产生了恢复会务活动后的第一届理事会机构。1990年12月17 日,经政府批准,会名正式改为上海精武体育总会。1994年10月上海精武会 会史编写小组成立,并与香港分会联合,于1995年8月在香港召开上海精武 会会史研讨会。次年,完成上海精武会会史(1910—1996)编写和刊印工作。 1995年1月《精武会讯》问世,担负起传播精武事业日新月异的信息,传递 各地友会的动态,成为交流精武会务活动的园地。从此精武体育总会走上了复 兴发展之路。
五、精武体育总会之传承与拓展阶段
到了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21世纪,上海精武体育总会紧跟时代发展的 步伐,于2001年成立上海精武网。随后又在2001年和2006年两次举办研 讨精武体育总会传统武术的活动,并改版《精武会讯》。为使精武传统武术 得到更好传承,从2007年起先后成立了 23个精武传统武术拳种研究组,着 力于武术拳术的挖掘、整理、探索工作。同时,建立了查华拳、石担、石 锁、形意拳、崆峒派花架拳、迷踪拳等6个传承点。为与海内外精武友会共 同探讨保护、传承、弘扬“精武体育”文化遗产,将上海精武会向世界播 种的奋斗历程总结提升,2008年6月14日举办了 “中国文化遗产日暨精武 体育示范基地授牌仪式”。
时光流逝,岁月更迭,精武体育会经历了中国封建社会、辛亥革命、袁世 凯复辟帝制、北伐战争、日本侵华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 社会主义建设、“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数段历史时期的洗礼,作为历史的 产物也在经受时代的考验。一路走来,精武体育会始终与时俱进,以不同的姿 态践行自己“爱国、修身、正义、助人”的诺言。
第二十二章
影响深远的中央国术馆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帝国主义列强加剧扩张,西方近代体育传入中国, 处于长期重文轻武封建社会的中国国民因体力衰弱,被列强讥为“东亚病 夫”。正是在旧中国国库空虚,国力衰微,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的形势下,中 央国术馆,全称“中央国术馆体育传习所”,于1927年3月在南京成立,直属 国民政府。1948年宣告解散。
一、中央国术馆创办历程
说到中央国术馆,其创建者之一张之江功不可没。张之江( 1882一 1969),字紫珉,号子茳,别号天行,河北沧州盐山人。民国西北军著名将领、 西北军五虎将之首、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中央国术馆创办人。
张之江幼年上私塾,随祖父攻读诗书并习练武术,先后毕业于东三省讲武 堂、国民政府陆军大学将官班。1901年,张之江应征入清朝新军,一开始为 骑兵,后来参加辛亥革命时推翻清廷腐败帝制的滦州起义与反对袁世凯称帝的 云南起义。在京郊南口大战中,任国民军总司令,有力地配合了北伐军胜利进 军。后升至陆军上将。他在诸多著作与学说中,都流露出对中国武术的痴迷与 热爱,甚至提出“武术救国”的口号。他在《国术家要术学并重》中指出: “我们现在要以国术来强种,要以国术来救国。”在《同胞们速练国术备赴国 难》中也提出:“国难危机,兴亡有责,凡我同胞,分当救国,救之以道,任 侠尚武,发挥国宝,拳勇技击。”口]
正是基于这种将国粹发扬光大的信念,1927年下半年,时任国民政府委 员的张之江,开始在南京大力宣传“自卫卫国,自强强种”的主张。他认为, “国术是中华民族所固有的国粹,应将其由民间推向上层。”于是,他多方奔 走呼吁,申请将“武术易名为国术”,这一申请很快得到南京国民政府的同
[1]虞学群,吴仲德.原南京中央国术馆的历史变迁[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6, 10 (1): 61-63.
意。武术改国术,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产生了非同一 般的意义,重新树立了民众的武术价值观,提高了武术的社会地位。
1928年3月24日,国术研究馆在南京内桥金陵大舞台召开成立大会,租 借韩家巷基督协进会的数间房屋为临时馆址,并发表成立宣言。1928年6月, 国术研究馆正式易名为中央国术馆。
国术研究馆在南京正式创建,张之江担任馆长,最初副馆长是李景林。值 得一提的是,在军阀混战时期,张之江和李景林在战场上曾两度对垒,是老对 手、老敌人,但张之江一心以振兴国术、选贤任能为旨,他深知李景林通晓内 家拳和武当剑,遂礼贤下士,三请李景林,终邀得李担任副馆长。
二、中央国术馆蓬勃发展
中央国术馆成立不久,张之江作词、杜庭修谱曲的《国术歌》流行于馆 中,这首歌体现了中央国术馆的宗旨。1929年2月公布的《中央国术馆组织 大纲》规定,中央国术馆“以提倡中国武术,增进全民健康”为宗旨,其任 务是“研究中国武术与体育,教授中国武术与体育,编著有关国术及其他武 术之图书”,并“管理全国国术事宜”」H在此宗旨的引导下,中央国术馆在 武术教学、国术国考、武术专著及刊物的编辑出版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一)组织机构逐渐完善
南京中央国术馆成立后不久,国民政府通令各级行政区遍设国术馆 (社)。因此,20世纪30年代初,各省市均相继成立地方国术馆。各级国术馆 (社)的负责人由当地政府首脑人物担任,保证了各地政府对各级国术馆的拨 款,也促进了各地国术馆的组建。根据1933年的统计,当时已有25个省成立 了国术馆,县及县以下国术馆(社)的数量尤多,仅青岛一市,就设有国术 训练所83处。全国各地国术馆、社形成了一个上下贯通的国术馆系统,从而 掀起了全国性的习武热潮,武术在全国得到普及。
南京中央国术馆的组织机构主要分两个阶段。建馆初期,设理事会和监事 会为权力机构,负责议定重大馆务事项。下设少林门和武当门,负责组织和管 理教学活动。将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列于武当门下,门长是高振东。其他 拳种皆入少林门,门长是王子平。如此分门,存在严重弊端,未出三月,少 林、武当两门就冲突频发:如少林门长王子平和武当门长高振东徒手搏斗,科 长马裕甫与柳印虎竹剑拼搏。副馆长李景林、少林门门长王子平先后离职。为 此,张之江废除少林门、武当门两门的设置,采用“一会三处”(图22-1)的
[1 ]李惠芬.南京体育小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75. 组织建制,设置机构。一会,即理事会,三处包括教务处、编审处、总务处。 主要任务是整理国术,宣传国术,培养国术师资,出版国术书刊。其中,教务 处负责教学,培养师资,设处长一人,第一任处长为王子平,此后朱国福、吴 俊山、吴翼翚、杨松山等继任。编审处负责编辑教学资料,审定教材,整理武 术传统项目,设处长一人,由姜容樵、吴伯年、金一明等先后担任。总务处负 责行政后勤、财务、文书等工作,设处长一人,由李滋懋、竺永华、庞玉森先 后担任。
图22-1中央国术馆系统组织机构图
(二)中央国术馆师资及教学
中央国术馆成立之后,一个重要的问题摆在张之江和李景林的面前。《张 之江先生言论集》中说:“国术以派别复杂,门户之见独深,各怀其宝,各藏 其密,不肯公开研究,以至斟酌损益,兼有众流之长者,更难其选。且每以术 自私,虽父于其子,师于其弟,亦不肯尽量传授,递次必减,仅余糟粕。”
从上面的引文可以看出,由于武术门派的差别,一般不轻易外传。鉴于 此,他们首先解决师资问题。中央国术馆的师资有来自军队系统的教员,也有 社会招聘的教员,这包括民间推荐的,向全国征集的,科班毕业留馆的,国考 优胜者及其他机构的教员。这两部分组成了国术馆的雄厚师资,有:李景林、 杨澄甫、孙禄堂、孙玉铭、马英图、马良、马金标、马永胜、马庆云、吴俊 山、吴民清、吴翼翚、严乃康、陈子明、高振东、王子平、朱国福、黄柏年、 于振声、郭长生、郝鸿昌、张骧伍、徐宝林、李玉山、毕凤亭、刘鸿庆、龚润 田、常东升。
浏览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