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且武进士为官品阶要高于文进士。如文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乃 从六品;但武状元能官至正三品。据《清代科举考试述录》记载:顺治三年 (1646)规定,一甲一名授参将(正三品),二名授游击(从三品),三名授都 司(正四品)。可惜,武进士虽初期授官品阶高,但仕途之路仍不如文进士如 意。武科举选拔的人才“出将入相”者屈指可数。
(四) 名人逸事
张三甲(1876—1898),字鼎臣,号魁轩,又名荣甲,开州户部寨村人。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武状元,也是中国科举史上 最后一位武状元(图20-2)。自幼受父辈熏陶,善于 武技。刀枪剑戟、拉弓射箭,无一不精。尤善大刀。 状元及第后,得授头等侍卫。有感于时局混乱、清廷 腐败(屡屡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认识到武艺再好, 也难以实现自己富国强兵的志向。为此,张三甲辞官 返乡。一月后,因忧郁朝纲混乱加之旅途劳顿,在家 中与世长辞。口] “扬名于考场,未得报国,折于床 铺”,张三甲就这样成为我国载入史册的最后一位武 状元。
自顺治元年(1646)到光绪二十四年( 1898)的 最后一科,清武举前后历经250余年。
武举制,创始于唐代,历经宋元明三朝波折,逐 步走向完善,于清朝达到辉煌之境,后亦终于清,存
图20-2张三甲书 世约1 200年。不可否认,武举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但它成功削弱封建王朝重文轻武的思想倾向,将民众的尚武精神唤醒,让更多 平民出身的武艺能人入仕为官,大大拓宽朝廷的军事骨干来源,使得中国古代 的官员选举制度臻于完善,保障了古代武学的继续发展。诚如唐太宗所言: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以上资料可以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在中国历史上武举制虽有缺陷,但瑕不掩 瑜,的确是卓有成效的历史创举!
第二十一章
上海精武体育总会的前世今生
清朝末年,中国处在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统治下,鸦片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 中国的狂潮。辛亥革命后,中国也并没有迎来想象中美好的共和新景象。国家 破败,一系列社会问题凸显:民众生活贫困依旧,士兵颓废无所事事,民族精 神萎靡不振……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殖民者之间的矛盾亦是愈演愈烈。有识之 士开始寄希望于武术教育能扭转社会颓势。是以民间习武之风渐浓,尚武精神 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武术类社团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其中,最具代表 性和影响力的当属精武体育会和中央国术馆。
一、精武体育总会之初创
精武体育会是我国第一个以武术为主兼顾其他各项近代体育运动的综合性 民间武术社团组织。提起精武体育会的初创者,就不得不提及两个重要的人 物:一个是霍元甲;另一个是农劲荪。作家晨曲将霍元甲与农劲荪的关系比作 诸葛亮与刘备的搭档关系,恰如其分。
霍元甲,字俊卿,生于清朝同治年间,卒于清朝宣统二年(1910),天津 市西青区南河镇小南河村人。霍元甲之父霍恩第,继承祖传武艺“迷踪艺”, 同时又汲取各家所长,形成霍家拳派,闻名于大江南北,且为人豪爽仗义,在 武林中颇有声望。
由于霍元甲自幼体弱,常受别的孩子欺负,父亲对他既担心又生气,认为 他身体孱弱不是习武之材,为不辱武术世家的声誉,父亲禁止霍元甲习练武术, 让他专注于读书。但生性刚强的霍元甲违抗父亲的禁令,暗自下决心一定要争口 气,刻苦练功,不做无能之辈,对得起出身的武术世家声誉。在父亲给兄弟们传 授技艺时,他就竖耳偷听用心记忆,得空便自己偷偷到枣树林去习练,反复潜心 揣摩。口]后在与前来请教之人交手时,才让其父和众人惊叹于他偷偷习练的高 超功夫。也就是从那时起,霍元甲“武术高强”的名声不胫而走。1896年春, 霍元甲到天津卫投奔冯掌柜脚行(脚行,代替官府管理市场或者码头的霸主) 谋生。后来,他才明白脚行是为欺压勒索平头老百姓、横征暴敛养一批打手的地 方,这与霍元甲行侠仗义的性格格格不入。后冯掌柜因对其怀恨在心,便与官府 勾结将其扣押。而前去赎人的便是与霍元甲认识不久的农劲荪。
农劲荪,名竹,字劲荪,安徽宣城人,原籍河北,出身满族官僚家庭,自 幼熟读诗书,跟父在湖北长大(父在湖北做官)。他师从太平天国志士学文习 武,受师言传身教,萌生爱国爱民思想,后为同盟会成员,从事革命活动。早 年在日本留学,后走南闯北。此人知识渊博,见多识广,爱好武术,善交武林 豪杰。他与霍元甲一见如故,结为莫逆。
农劲荪之父押运装药材的货船遭遇日本海盗身葬大海后,他满含悲愤接管 父亲的怀庆药栈,苦心经营。在霍元甲帮助农劲荪经营药栈的闲暇之时,二人谈 天说地,切磋武艺。农劲荪深怀爱国之情,常在霍元甲面前激愤痛斥清政府的忍 辱贪生、腐败无能和西方列强霸道蛮横、贪婪无耻的行径。潜移默化的熏陶使得 霍元甲的见识逐渐增长、眼界愈加开阔,并激发出他的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
据精武会的核心领导人陈公哲的《精武会五十年》[1]记载,宣统元年 (1909),有一名为奥皮音的西洋人,自称“世界第一大力士”,在上海张狂至 极。公开扬言能在肚子上压八百斤铁镫,能托住汽车。还特意警示中国人勿轻 率尝试,以免丧命。他在张氏味莼园设擂挑衅整个华界,上海民众对此愤慨之 至,但苦于上海虽文化强盛却缺少武艺高强之士而束手无策。适时,霍元甲威 名远扬,便有人特意北上,邀请他前来上海会战奥皮音,为民族争口气。当时 同去上海打擂的还有霍元甲的名徒刘振声和张文达。原本傲气十足的奥皮音打 听到霍元甲的威名锐气减半,与霍元甲会面后又被霍元甲的威武慑服。但是狂 言已出不得不约定比赛时日,还在赛约中无理地提出禁止用拳击、指戳、足钩 等要求。比赛那天张园比肩接踵,谁料时间已到却不见奥皮音踪影,原来此人 色厉内荏,早已登上南洋的火轮(旧时的轮船)潜逃了。自此,霍元甲天津 “黄面虎”的盛名远扬。
霍元甲名扬上海滩时,正值各学校放暑假之时,许多学校邀请他们师徒去 学校做武术教练。他也希望能够把一生所学武艺传授给更多人,尚武修德、强 国强种,洗雪“东亚病夫”的耻辱。于是,他与农劲荪商量成立一个传授武 艺的组织。农劲荪联络不少爱国人士加盟。1910年7月7日,精武体育会 (最初称精武体操会)在上海闸北王家宅诞生。精武会创办之初设两门学科: 武术和音乐。武术由霍元甲教授祖传绝技“迷踪拳”和少林派的弹腿功力拳。
不幸的是,精武体育会成立不到两个月,霍元甲被日本人暗害,不久撒手 人寰、含恨离世。关于霍元甲被害事件,时任精武体育会秘书长的陈铁生在纪 念该组织成立十周年的《精武本纪》中记述:时有小国艳大力士之技,嬲与 角,折肋者数人,乃衔力士。知力士方患呛,见其同党秋某为治呛。力士性率 直,受之不疑。当时力士正创立精武体操会(精武之始名)于闸北之王家宅。 不旬日,而力士遂骤山道矣……公立医院察之曰:此慢性烂肺药也。[1]
霍元甲遇害后,精武体育会群龙无首,不少会员相继退会。在这样的艰难 困境中,农劲荪接手精武体育会任会长,千方百计地维持生存。农劲荪让霍元 甲的徒弟刘振声北上霍元甲老家,邀请霍元甲的弟弟霍元卿和霍元甲的次子霍 东阁,以及当时河北景州虎头庄的武林高手赵连和、赵连成等人入盟。同时, 精武体育会的首批门人卢炜昌邀请陈公哲、姚蟾伯、黎惠生等好友入盟。(日 后卢炜昌、陈公哲、姚蟾伯这“精武三友”又称“精武三杰”结为莫逆,鼎 力合作)教练问题解决之后,还有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经费。《精武本纪》记 载:演武厅中陈列着木质单片、贴片大刀、无缨秃枪……光如莹虫的煤灯陪着 一片教练员的睡板。农劲荪急中生智开办首届精武秋季运动会,展示成果的同 时,筹到了会费。在许多仁人志士的共同努力下,风雨摇曳中的精武体育会得 以维系。不久,农劲荪由于接受新的任务,辞去会长职务。
浏览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