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朝,在国家管理和发展上重文治,提倡学术和教育,本身不希望武将 拥有绝对的权利,从而威胁统治者政权。宋高宗曾说:“岁丰人不乏食,朝得 贤辅佐,军有十万铁骑,乃可为瑞,此外不足信。”[1]宋代统治者对武将的 戒备和不重用,使得很多真正有实力的武将人才,不能或不愿意成为武举选拔 的优胜者。
- 考程:考试程序分四级,比试、解试、省试、殿试。比试,也称引试, 在解试之前,视为资格考核。解试分“绝伦”和“平等”两等取人。省试由 兵部负责,合格者原则上不得超过30人。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主要考核策 问,其次是弓马技能,即“以策为去留,弓马为高下”工]。宋仁宗嘉祐二年 “进士与殿试者始皆不落。”[3]自此,殿试成为决定进士及第顺序的流程操 作,实际意义已不大。
- 科目:宋代武举考试的特色是文武兼顾。与唐代武科考相比,宋代取 消了诸如“举重”“材貌”等项目,而注重武技与文才相结合,武举考试项目 分设武艺与程文两项,也就是“外场”和“内场”。其中“外场”考核马步 射、弓步射、弩踏、抡使刀枪等科目,以步射、马射为主;“内场”考核兵书 策义,即策问和兵书墨义,“策问是以时务边防或经史事涉兵机者为问题,限 七百字成文”[4]。初设一题,绍圣四年( 1097)增至两题,再未变动。[5] 兵书墨义要求应试者讲解《六韬》《三略》《孙子》等军事知识,“以能用己 意或引前人注说解释义理明畅者为通” H]。总体而言,宋代初期武举人及第授官的品位虽不低,但实际差遣,多是一 类“京中捉贼” “教习骑军”之事,甚至还被差遣“榷酷”之职。直到乾道五 年(1169),朝廷给予合格者黄碟告命,武举人社会地位开始提高。淳熙二年 (1175),武举授官秩位再升。
- 淳熙七年,兵部拟定《武举贡举补官差注格法》,具体规定武举授官:第 一名堪充兵将官,愿从军人补秉义郎,差充三衙并江上诸军同正将,依正额人 支破请给;到军及五年无遗阙,愿离军者除诸军计议官,任满入诸路正将。第 二、第三名堪充兵将官,愿从军人补保义郎,差充三衙并江上诸军同副将,依 正额人支破请给,到军及五年无遗阙,与转忠翊郎。
- (三)及第授官
[1] 倪其心.二十四史全译:宋史:第13册[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 8161.
[2] 脱脱,等 宋史:卷一五七[M].北京:中华书局,1977: 3679.
[3] 毕沅.续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7: 1376.
[4] 李龙.中国古代军队中武术教育及武举制探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7,(3): 11.
[5] 许友根.武举制度史略[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 37.
[6]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200.
(
四)
武学设置宋武学具有较为完备的体制
(图20-1)。起于庆历三年(1043),未久废 停。后熙宁五年(1072),神宗赵顼准王安石所奏,于武成王庙复置武学。徽 宗赵佶崇宁年间(1102—1106),诸州开设武学。但政和年间(1111—1117) 罢废。高宗赵构在绍兴十六年(1146),再置武学。绍兴二十六年,有感于重 文轻武的价值观念深入人心,恐数年后无人习武,高宗即令兵部参典故、定新 制、完善武学,自此宋武学不废。宋武学的设置,将武术人才培养纳入国家常 规教育系统中,开启武举制度与学校教育相融合的局面。但宋武学在国子监隶 属的专科学校中,最不受重视,是以教习双方的习武热情均不高;且任职者多 是熟知典故却无实战经验的文臣,侧重于忠义思想和书本知识的传授,难免纸 上谈兵。口]
图
20-
1宋代公立学校系统示意图[2]
(
五)
名人逸事关于历史上第一位武状元的说法,历来颇有争议。主要有四种:
- 唐代齐州员半千。员半千曾参与唐高宗于武成殿举行的武臣选拔W], 这是武举制的试行创举。员半千得高宗欣赏,擢为上第。彼时武举尚未设立, 武将人才多通过朝廷官吏举荐,这种举荐大多是偶然为之。
- 唐晚期福建黄仁沨(生卒年不详)。唐乾宁二年(895)乙卯科武举第 一。《福建人名志》和《中国历代武状元》载:“黄仁沨,唐末(晚期)中武
[1] 孙会文,澹台丽红.宋代武举制发展考论[J].搏击(武术科学),2010, (8): 26.
[2] 袁征.宋代教育:中国古代教育的历史性转折[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6.
[3]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一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162. 状元。……仁沨亦以武举状元显时。父子五人并历馆职,号称‘一门五学 士’。”[1]然此处系二次引用,原作未标明文献出处。
- 宋代张建侯(籍贯、生卒年不详)。宋天圣八年(1030)庚午科武举出 身。据《宋会要辑稿•选举》载,天圣八年六月二十三日,“帝御崇政殿亲试 武举人,以张建侯、楚宏并补三班奉职;刘翊、胡远、崔道并补三班借职;李 固、孟渊、丁问并补三班差使。陈异等六人策不入等、射不中格,并落 下。”[2 ]但文献并未点名张建侯位列榜首为状元。
- 宋代福建薛奕(生卒年不详)。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丙辰科武举第 一。同年,福建莆田人徐铎在文举考试中拔得头筹,为文状元。因一科文武两 状元皆出于福建,神宗皇帝十分高兴,特赋诗一首:一方文武魁天下,四海英 雄入彀中。[3]后两人衣锦还乡,结为儿女亲家。四海之内传为佳话。一个 “魁”字,点明了薛奕的武状元身份。薛奕夺魁后,受封为凤翔府都监,不久 升迁为正将,掌千余兵马。在辽兵入侵宁夏银川时,参与守卫之役,身先士 卒、为国捐躯,死后,朝廷诏赠防御使、兵部尚书,谥武惠;归葬于里之莲峰 之旁。
- 宋朝自北宋天圣八年(1030)开设武举,至南宋咸淳十年(1274)为止, 其中武状元目前可考者有四十多人。
四、元代武举
辽金元三代,为防止出现大暴乱,统治者实施民族高压政策和森严的等级 制度。元朝把人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指南宋统治区的 汉人)。蒙古人担任中高级军事将领,色目人担任下层军事将领,汉族人则严 禁携带兵器和习武。元朝时期始终未实行武举制,统治者更明令禁止汉人习 武。若有违者,一经发现,习授双方必遭严惩。《元史》:“诸民间有藏铁尺、 铁骨朵及含刀铁拄杖者,禁之°”三朝中有史可证的,乃是金朝开设过的 一期武举考试。《金史》记载:“乙卯(二月),特赐武举温迪罕缴住以下一百 四十人及第。”是以,温迪罕缴住为金宣宗兴定二年(1218)戊寅科武状 元,也是金朝唯一被载入史册的武状元。
五、明代武举
(
一)
完善中朱元璋登上历史的舞台,一统中原,建立明朝。对于武举,朱元璋的态度 有着截然不同的两个阶段。朱元璋起事之初,为了网罗人才,在担任吴王的时 候,就设立了文武两科取士,广招人才,非常重视武将的选拔、任命。但是, 朱元璋生性多疑,害怕武将掌握兵权危及皇权,明朝正式建立之后,为巩固朱 氏江山,遂以太平盛世无须用兵为由压制武将发展,武举制度在此期间一度被 荒废。正所谓“飞鸟尽,良弓藏”。自此,明代便走上了宋朝“重文轻武”的 治国老路。
洪武二十年( 1387),礼部奏请“立武学,用武举”,但朱元璋认为此举 “甚无谓”,未准。直到天顺八年(1464),明英宗朱祁镇下诏再度开设武举, 但其程序、规模、法制皆不如文科正规。弘治六年( 1493),朝廷颁诏令,规 定每年六月开武科举。弘治十七年,定为三年一试,并同文举出榜赐宴。明朝 中后期,随着各地农民起义和边疆战争不断,国家急需一批武人效忠。崇祯皇 帝当政后,特下诏设奇谋异用科,开殿试,选拔军事人才,先后启用袁崇焕、 孙承宗和傅宗龙等人,但彼时的明朝已病入膏肓。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 成攻入京城,崇祯帝煤山自缢殉国,明武举亦就此终止。
浏览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