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咏春拳的发力基于身体的中线,这就意味着拳手出拳力量直接来源于 其身体背部的大肌肉群,而不是来源于腰部肌肉与臂部肌肉。咏春拳拳师出拳 时,他的肘部也在寻求自己身体的中心线。当肘部寻找到自己身体的中心线 后,身体与手臂在一条直线上的冲拳能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强大力量。
朝面追形是在中线理论基础上提出的,朝面是指与对方面对面。咏春拳法 强调格斗时尽可能正面朝敌,这样较易预测敌人进攻的方向。同时配合中线理 论,较易击中目标并使敌人受力较重,并且这样做出手快而影小,双手能同时 到达敌人,左右手易互相兼顾。此外,还有“埋胯”“收睁”理论,要求出手 或防守时,手紧贴着中线平面,可抢中线以达最短距离和最重之攻击,亦可守 中线以达最短距离之防守。
(二) 讲究不“追手”,“守攻同期”
咏春拳讲究不“追手”。“追手”是指离开防守范围追着去接触对方桥手。 初学咏春拳的人容易犯“追手”的错误。咏春拳技击之时要求不“冲身”,咏 春拳的攻防、马步上落和转变都要以维持重心为原则,尽量避免因失去重心而 不能保持平衡的情况。它还要求“守攻同期”,即当消解对方之攻击时,在可 能的情况下应同一时期发招攻向对手,变被动为主动而达到后发制人。
(三) 埋胯蓄力
咏春拳还有“埋胯”“收睁”理论,一般要求出手或防守时手紧贴着中线 平面,可抢中线以实现最短攻击距离和最大攻击力度,亦可守中线以达最短距 离之防守;咏春拳出手后(不论是攻还是守),手和手臂均不再蓄力,手髋屈 曲是为收胯。这样除有利于自己立刻再发起攻击外,也能使敌方难以攻击我们 的关节部位,做到有效防守。
(四) 动作刚健有力,以巧取胜
咏春拳创立时的初衷便是“以弱胜强”,咏春拳的动作既不刚猛彪悍也不 龙腾虎跃,它看似柔弱却刚健有力。咏春拳讲究“连消带打、连消连打”,旨 在以技巧取胜,不以硬碰硬的方式与对方较量。这与老子主张的“以弱胜强” 不谋而合。
受到我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咏春拳名家在行拳和行事上都体现出儒家 “仁义忠恕”的思想。咏春拳大家梁赞,一生精于拳术与医术,尽管因拳成名 之后前来学艺者络绎不绝,然而“赞先生”还是坚守着自己悬壶济世的职责, 这体现出儒家“仁”的思想。
如今,咏春拳这一蕴含优秀传统文化的拳种已经成为世界上流行面最广、 影响力最大的拳种之一,习练者高达百万人,发展足迹已遍及亚洲、美洲、欧 洲等多个大洲,每年都会有咏春拳爱好者前往香港、佛山参观寻祖,追寻咏春 拳的真谛。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造就我们民族雍容大雅、从容不迫的气 度,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民族的大气与厚重、睿智与勤劳,越来越为其他珍 爱和平的民族所接受和认可,并逐渐成为世界文明发展的新潮流。
第十九章
查拳
查拳是在回族中流传较广的中国传统拳术之一,也被回族民众称为“教 门拳”或“圣拳”。故此,关于查拳,有“十个回民,九个会打”的说法。查 拳,最初盛行于山东、河北、河南、北京、山西等地,现已遍及海内外各地。 历经数百年的实践和演变,查拳形成了现今冠县的“张式”查拳、“杨式”查 拳及任城的“李式”查拳三大流派。
一、查拳的起源与发展
关于查拳的起源说法不一,比较流行的有以下两种说法。
(一) 唐朝起源说
唐朝安史之乱,回鹘族平叛将领滑宗岐因伤留居山东冠县,由随从照料医 治,伤愈后便将自己所会拳术传授给了他们。滑宗岐见弟子们勤学苦练,便请 师兄查密尔来冠县传艺。开始,滑宗岐传授的叫滑拳,查密尔传授的叫查拳, 但是二人同在一个场地传授拳法,又本是一家,且查密尔武技略高于师弟滑宗 岐,后人便将查拳、滑拳统称为查拳。
(二) 明朝起源说
在明朝末年间,倭寇屡次侵犯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朝廷委任戚继光带兵 抗击,并诏告天下征集兵马,抗倭报国。新疆回族人查密尔出于爱国之心,请 缨东来,但不幸在长途跋涉的过程中病倒了。后在山东冠县休养期间得到当地 人的悉心照料,痊愈之后他为了报答当地人的救命之恩,便把自己的拳术传授 给了大家。同时引荐其结拜兄弟滑宗岐一同教授。当地人因受其传拳之恩,为 示纪念,将其所教之拳命名为“查拳”,将滑宗岐所传之拳定名为“滑拳”, 然后将两种拳术合二为一,统称“查滑拳”,简称“查拳”。
虽然查拳的起源无法考证,但可以明确的是,清康熙年间查拳的确已在黄 河流域盛传。据查拳谱的记载和历代武师口传:到了清雍正年间,山东冠县沙 庄回民沙亮成为一代查拳大家,此后查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发展,逐步流传 到长江南北。
查拳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成熟,到清朝乾隆年间,逐渐形成了以李恩聚为 代表的动作刚劲有力、招式连贯的任城“李式查拳”[1],以张其维为代表的 动作敏捷、拳法严谨的冠县“张式查拳”和以杨鸿修为代表的动作舒展大方、 式正招圆的冠县“杨式查拳”三个流派,这三个流派各有特色,拳师常相互 切磋,共同推动着查拳的发展。三个流派中,“张式查拳”和“杨式查拳”发 展甚广。
“张式查拳”的代表人物张其维(1850—1934)是近代查拳最有影响力的 大师之一。张其维是冠县张尹庄人,回族,出身于查拳世家,师承于以“铁 指功”闻名的查滑拳大师张乾。张其维全面继承了张乾的查拳技艺,精通 “查滑系”多种绝技。有“钩、镗、撅、带”四绝之称。张其维终身好武,授 拳严格有方,在他的精心培育下,造就了一大批“查滑拳系”的精英,如张 西彦、张凤岭、张英振、张英健、张锡太、李超群、常振昔、何振全、宋义 洲、何亭英等。
张式查拳歌
头路上手母子拳,二路行手势相连, 三路飞脚摇橹势,四路撩阴势当先, 五路快速疯魔起,六路六角埋伏拳, 七路梅花上手势,八路飞虎带连环, 二十四势龙摆尾,串通十路仙人传。
常振芳(1898—1979),山东省冠县人,回族,自幼酷爱武术,苦练多年 深得老师张其维器重。青少年时就以武艺超群而闻名遐迩,成为张氏查拳门下 的佼佼者,毕生致力于武术教学研究,也将查拳的发展推向新高度,使查拳风 格特点更突出,内容更丰富。著有《四路查拳》《一二三路查拳》。1956年应 国家体委邀请到北京传艺,首次将查拳系统地在北京推广,且首次打破惯例, 开始吸收汉族学员传授查拳技艺,成为当时著名的回族武术家。常振芳一生曾 传艺于山东、河南、河北、江苏、江西、天津、北京等地,培养了大批武术人 才。其学生中最杰出者应属中国第一位武术教授张文广先生。张文广先生文武 兼修,深通拳理,著述甚丰。其关于查拳的著作有《查拳综合套路》《中国查 拳典型器械套路》等。
[1]李式十路查拳动作名称:一路母子、二路连环、三路摇橹、四路八方、五路疯魔、六路突 袭、七路梅花、八路猛虎、九路飞龙、十路埋伏。
杨鸿修(1864-1944),杨式查拳的代表人物,亦是冠县人,回族,近代 查拳大师。他自幼师从张进堂、马老维等苦练查拳门拳械,素有“大枪杨” “快拳杨”之称。杨鸿修所打的查拳,舒展大方、势正招圆,形成了独具特色 的“杨式查拳”。1915年应聘于山东武术传习所教授查拳、弹腿等,并参编 《中华新武术》。他培养了很多武术家,如王子平、萧羲之、于振声、王兆林、 马金骡、马永魁、马裕甫、何振江、米广亭等。
杨式查拳歌
一路归门二路旋,三路凤踅雁盘环, 四路查滑光门面,五路疯魔出圣贤, 六路虎跃埋伏拳,七路梅花传少年, 八路连环十路串,九龙摆尾在中间。
由于查拳有禁止外传的规定,曾经一直是回族传统武术的典型代表,查拳 的发展也一度局限在山东和冀鲁豫交界处的两个地区。民国时期,随着近代新 式体育事业的逐渐发展及新式武术组织和体育机构的出现,查拳打破了长期以 来的局限,开始积极组织拳师参加各类国术比赛。这不仅使查拳拳师积累了丰 富的实战经验,而且把查拳的内涵和精髓展示给所有人,促进了查拳深层次、 多方面的发展。从此,查拳不仅登上了中国武坛,更走向了世界武坛。
从民国以来,伴随着武术的发展,民间兴起了大批武术社团。古老的查拳 也顺应社会潮流,走进了近代武术组织的庞大队伍中,并很快成为中国传统武 术的中坚力量。1928年在首届国术国考中,来自回族的查拳门弟子马裕甫、 杨法武、张英振分别取得了第一名、第三名和第五名的优异成绩。1936年, 查拳又作为中国武术的代表参加了在德国柏林举办的第十一届奥运会,首次亮 相便震撼世界。
浏览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