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考、府考、院考三考都被取中的便是武秀才了,官称“武生”。科举时代 以功名为重,武秀才虽是极小的功名,在当时也是很光荣的。如见官不跪,打 官司不许锁拿等等,这都是被人们看作了不起的事情。所以有钱人家为了不受 人欺侮,都愿自己的子弟考上武秀才,来支撑门户。考中武秀才后,就可以参加乡试。乡试在所在省会举行,考试内容同小考, 只是规格提高了。取中者为武举,第一名为武解元。有了武举资格,就可参加 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顺治元年(1644年)规定子、午、卯、酉年为各省乡 试年,辰、戌、丑、未年为会试年。会试取中后还要经过一次廷试,也称殿试, 就是由皇帝再面试一次。中试者分为三甲:一甲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 二甲若干名,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为赐同进士出身,统称武进士。随 后皇帝赐“鹰扬宴”,分授官职。顺治三年(1646年)规定:一甲一名授参将, 二名授游击,三名授都司;二甲授守备;三甲授署守备(代理守备)。这是清初 的规定,后来有所更改。如我乡的王世清前辈于咸丰六年(1856年)得中武状 元,原拟授太原府总兵,由于不善钻营,改授侍卫,戍守午门,三年后才升任 同安营参将。这里顺便说一下,清代的武职官阶最高的是提督,其次为总兵,以下是副 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外委、额外外委。简称是:副参 游都守,千把外委额。后来太平军兴起,各地练勇,才有了统领、标统、管带 等官职。皇帝的侍卫,分一二三等。一等侍卫三品,二等侍卫四品,三等侍卫五品0 最低的是蓝翎侍卫,六品。都归领侍卫内大臣统管。武进士初充侍卫的,大都 在乾清门外戍守。另有御前侍卫,是皇帝的贴身护卫,除从乾清门侍卫(值宿 于门内者)中选拔外,王、公,贝勒,都统、国戚亦得轮值(参阅《道咸以来 朝野杂记》)。以上这些武职官员,除少数是由荫生或有军功的人充任外,大都 是由武进士出身的人任职的。近些年在介绍清末武术家的文章中,涉及某些官 吏称谓,间有与史实不符的,所以顺便写出来,供读者参考。延续了 1200余年的武举科考制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才下诏停 止,在这漫长岁月里,为我国历代政府培育军政人员,开拓国防教育,传播和 发展实用技艺都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随着时代的进展,科举制虽已被淘汰, 但其中某些经验,如能及时予以总结,去粗存精、古为今用,对发展武术,充 实实用技艺,培育武术人才,或许尚可借鉴。(原载:《武术健身》,1990年第5期)从评书中看RJ'可武术器敞白勺衍变武术器械大都是古代军队作战的武器,唐宋之际由于北方少数民族骑兵的 发展,随着战斗的需要,不仅长兵有所变化,鞭、铜、锤、棒等短兵也日渐兴 起,逐渐形成了九长九短一十八般兵器。九长是:枪、棍、戟、钺、叉、锐、 钩、槊、环;九短是:刀、剑、拐、斧、鞭、铜、锤、棒、杵。明清以来,民 间武术有了很大的发展,锻炼方法,学习内容和当时政府所规定的武场考试科 目大相径庭。民间武士习用的器械主要是表演和自卫,不同于正规军队的武器 是为了战场杀敌。因此,民间武术器械的衍变,也就越来越带有自己的特点。 清朝中叶以后,民间武术流派纷呈,为了标新立异,出奇制胜,有的拳派还创 制了 “独门器械”,光怪陆离,引人入胜。这些新颖器械有不少被雍、乾之后兴 起的侠义评书小说所采用,不仅增加了评书中武打场面的艺术魅力,向听众展 示了民间武术器械的丰富多彩,扩大了武术影响;同时,也记载了某些器械的 衍变发展过程,给武术史的研究,提供了许多翔实的资料。武术器械中,棍为先锋。“枪扎一点,棍扫一片”,长棍刚猛威武,有横扫 千军之势,故有“锤棍之将,不可轻敌”之说。历史上有不少名将如宋太祖赵 匡胤,元末中州起义军的领袖“杖胡”,分明季抗倭名将俞大猷等都是用棍的名 家。戚继光还把棍棒列为军中战斗武器,因此,民间武术家也大都把棍棒列为 必修的器械。但棍乃长兵,多为白蜡木或金属制成,质硬体长携带不便。武林 豪客远涉江湖,身带大棍,惹人注目。有身份的武术大师更不屑于携此笨重之 物。于是在保留长棍固有威力的前提下,予以改进,便于携带,就成了研究课 题。清乾隆时吴璇在《飞龙传》中写“仙人”授予赵匡胤一条“神熬棍”,平时 是黄缎锦带,束在腰中轻若无物,用时抖开就是一条坚如钢铁、重有千斤的大 棍。这种可软可硬,屈伸随意的“神煞棍”,虽然是作者想象中的产物,但却反 映了民间武术家的愿望。后来果然出现了几种软中有硬的长棍。一种名曰杆棒,最早见于光绪年间出版的评话小说《彭公案》。书中主要人 物邱成、石铸、胜官保,用的都是这种兵刃。这种杆棒是用动物筋络(如鹿筋、 牛筋)加金属细丝编成的空心长棍,内充水银,两端安镶铜球。如果安镶的是 精致的金属龙头,就名龙头杆棒。龙头上是尖锐的钢刺,龙口内安装机关藏放 短箭之类的暗器。这种杆棒就像“神煞棍”那样,平时可围在腰里,用时抖开, 抖搅缠绕,摔打抡砸,放长击远,收缩近攻,宛如常山之蛇,首尾并用,灵动 万状。棍体中心的水银随着杆棒挥舞,两侧流动,增加了杆棒的打击力量,一 旦打中,被打者疫痛难耐,远比木棍厉害。由于这种杆棒制作不易,民间习武之士用的不多,有的则用绳索代替动物 筋络拧编的棍体,以致形如流星,失去了原来的特色。20世纪30年代著名京剧 武生李万春排演八本《佟家坞》,首演于北京大栅栏广德楼剧场。剧中使用的龙 头杆棒是用布做的,彩画龙鳞,里边灌满沙子,两端系以龙头。由于这种“把 子”新颖,开打精彩,一时轰动京城,深受观众赞美。据《武林》1982年第四期载文介绍,1981年在沈阳市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 表演大会上,黑龙江省武术运动员郭旭茂表演过龙头杆棒。他用的龙头杆棒以 绳索为体(长与表演者双臂长度约略相等),外套金属软管,一端缀一个金属雕 铸的龙头,另一端缀一把钢锥龙尾。这一器械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还有一种柔中含刚的棍棒,是用牛筋加金属丝拧成的长棍,两端镶 有铁箍,名“牛筋棍”。不用时也可缠在腰里,便于携带,因而深受武林豪客的 喜爱,早年在冀中等地颇为流行。另外,山东冠县一带还流行过一种用藤杆为体,两端缀以铁球的“柔棒”。 武术家万籁声先生在《武术汇宗》中曾有介绍,说他的朋友许禹范就擅用这种 “柔棒”。这种用动物筋络或藤杆制成的长棍,早期评书中没有出现过,直到民 初评书家常杰淼演说《雍正剑侠图》时才出场,估计这种软棍的问世,可能稍 晚于龙头杆棒。以上几种软体杆棒虽说携带方便,但棍体较软,影响了棍的威力,于是有 些武术家又另外研制出一些便于携带而又不失棍棒威力的器械。如大小梢子棍、 三节棍、怀杖等等。其中六合心意门的双铜棍可算是个中翘楚。这种棍是用两 条短棍组成,棍的一端有螺丝口,拧开是两根短棒,可做短兵;拧在一起便是 一条长棍。这种可以随意分合的长棍,在评书《三侠剑》中才出现,艺人还给 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鸳鸯棍”。估计它的产生时间可能是在晚清。长棍除向“软”、“分”方面衍变外,向短的方面也有很大发展。《水浒》 写景阳岗武松打虎用的哨棒,就是带哨子的短棍。短棍易制,实用,携带方便, 素为民间武师所器重。直至目前还在各地盛行。如晋北的“驼骡鞭”,山东的 “田牛鞭”,河南的“达摩杖”,八卦门的“七星竿”、“三合棍”都是人们喜爱 的短棍套路。
带练器械
浏览4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