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络网络的概念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经络是 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医学入门》说:“经者,径也;经之支脉旁出者为络。” 可见,经脉是主干,络脉是分支;经,有路径的意思,络,有网络的含义。 经脉大多循行于肌体的深部,络脉循行于较浅的部位,有的络脉还显现于 体表。正如《灵枢•经脉》所言:“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 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经脉有一定的循行径路,而络脉则 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把人体所有的脏腑、器官、孔窍,以及皮肉筋骨等组 织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二、经络网络的组成

经络系统是由经脉、络脉、经筋和皮部四部分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 经脉(正经十二)、奇经八脉、十二经别三部分;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十五 别络)、孙络、浮络三部分。《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 络之别者为孙。”


  1. 经脉


十二经脉是正经,也是经络的主干,“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灵 枢-海论》)。十二经脉,即手、足的各三条阴经和各三条阳经,是气血运行 的主要通道。十二经脉有一定的起止、循行部位和交接顺序,在肢体的分布 和走向也有一定的规律,并同体内的脏腑有直接的络属关系。十二经脉按其 循行顺序分别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所 以称为“正经”。

奇经有八条,即督、任、冲、带、阴跻、阳跻、阴维、阳维,合称 “奇经八脉”。奇经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气血的作用。关于正经与奇经 的区别,《圣济总录》认为:“脉有奇常,十二经者,常脉也;奇经八脉则不 拘于常,故谓之奇经。盖以人之气血常行于十二经脉,其诸经满溢则流入奇 经焉。”

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在胸腹及头部的内行支脉。阳经的经别从本经别出 而循行体内后,仍回到本经;阴经的经别从本经别出而循行体内后,却与相 为表里的阳经相合。十二经别的作用,主要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 经之间的联系,还由于它通达某些正经没有循环的器官与形体部位,因而能 补正经之不足。

2 .络脉

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有别络、孙络、浮络之分。

别络,又称十五络脉,是指人体十二经脉加上躯干前的任脉、躯干后的 督脉各自别出的一络和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共十五条。别络的主要功能是加 强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在体表的联系。

孙络,是循行于人体浅表部位而常浮现的络脉。

浮络,是最细小的络脉,《素问-气穴论》认为它有“溢奇邪” “通荣 卫”的作用。

  1. 经筋


经筋,又称为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与筋肉的联属部分。经络学说认 为,人体的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 是十二经脉附属部分,所以称“十二经筋”。

  1. 皮部


皮部,又称为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与体表的联属部分。全身的皮肤是 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经络之气的散布所在,所以把 全身皮肤分为十二个部分,分属于十二经脉,称“十二皮部”。

三、经络的循行分布

1 .十二经脉循行走向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 经从足走腹(胸)o正如《灵枢-逆顺肥瘦》所载:“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 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这样构成一个 “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灵枢-营卫生会》)的循环径路。手三阳经止于头 面,足三阳经起于头面,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在头面部交接,所以说“头为 诸阳之会”。

  1.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循行部位)是有一定规律的。在头面部,手足 阳明经分布于面额部,手太阳经分布于面颊部,手足少阳经分布于耳颗部, 足太阳经分布于头顶、枕项部。另外,足厥阴经也循行至头顶部。分布规律 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在躯干部,足三阴与足阳明经分布在 胸、腹部(前),手三阳与足太阳经分布在肩胛、背、腰部(后),手三阴、 足少阳与足厥阴经分布在腋、胁、侧腹部(侧)。在四肢分布的一般规律是: 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阳经分布在外侧面。内侧分为三阴,夕卜侧分为三 阳,大体上太阴、阳明在前缘,少阴、太阳在后缘,厥阴、少阳在中线。

  1.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通过经别和别络相互沟通,组成六对“表里 相合”关系,即“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 表里,是足之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手厥阴心包经) 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手之阴阳也”(《素问-血气形志》)。互为表 里的两条经脉分别循行于四肢内外侧的相对位置,并在四肢末端交接,又分 别络属于相为表里的脏腑,从而构成了脏腑阴阳表里相合关系。十二经脉的 表里关系,不仅由于相互表里的两经的衔接而加强了联系,而且由于相互络 属于同一脏腑,因而使互为表里的一脏一腑在生理功能上互相配合,在病理 上可相互影响。在治疗上,相互表里的两经的St穴经常交叉使用,如肺经的 穴位可以用来治疗大肠或大肠经的疾病。

  1.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十二经脉分布在人体内外,经脉中的气血是循环贯注的,即从手太阴肺 经开始,依次传至足厥阴肝经,再传至手太阴肺经,首尾相贯,如环无端。 其流注次序如图6-1:

食指端 鼻翼旁 足大趾端

f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心中

小指端 目内眦 足小趾端

A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一

胸中

无名指端 目外眦 足大趾

A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一]

肺中

图6-1十二经脉流注次序

四、经络的生理功能

中医把经络的生理功能称为“经气”。其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沟通表理 上下,联系脏腑器官,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 .沟通表理上下,联系脏腑器官


人体由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成,它们各有其 独特的生理功能.只有通过经络的联系作用,这些功能才能相互配合、相互 协调,从而使人体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 .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必须通过经络才能输布周身,以温养 濡润各脏腑、组织和器官,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1. 感应传导


经络有感应刺激、传导信息的作用。当人体的某一部位受到剌激时,这 个刺激就可沿着经脉传入人体内有关脏腑,使其发生相应的生理或病理变 化。而这些变化,又可通过经络反应于体表。针刺中的“得气”就是经络感 应、传导功能的具体体现。

  1. 调节脏腑器官的机能活动


经络能调节人体的机能活动,使之保持协调、平衡。当人体的某一脏器 功能异常时,可运用针刺等治疗方法来进一步激发经络的调节功能,从而使 功能异常的脏器恢复正常。

五、经络的临床应用

经络学说在临床上可以应用于解释病理变化、协助疾病诊断,以及指导 临床治疗三个方面。

  1. 解释病理变化


经络与疾病的发生、传变有密切的关系。某一经络功能异常,就易遭受 夕卜邪的侵袭,既病之后,外邪又可沿着经络进一步内传脏腑°经络不仅是外 邪由表入里的传变途径,而且也是内脏之间、内脏与体表组织间病变相互影 响的途径。

2 .协助疾病诊断

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脏腑络属,可以反映所属脏腑的病证。因 而在临床上,就可以根据疾病所出现的症状,结合经络循行的部位及所联系 的脏腑,作为临床诊断的依据。如胁痛,多病在肝胆,胁部是肝经和胆经的 循行之处。人们根据经络循行通路,或经气聚集的某些穴位上出现的疼痛、 结节、条索状等反应物,以及皮肤的形态、温度、电阻改变等来诊断和治疗 疾病,如肺脏有病,中府穴可有压痛。

  1. 指导临床治疗


经络学说早已被广泛用于指导临床各科的治疗,特别是针灸、按摩和中 药处方。如针灸中的“循经取穴法”,就是经络学说的具体应用。如胃病, 常循经远取足三里穴,胁痛则取太冲等穴。中药治疗亦是通过经络这一渠 道,使药达病所,以发挥其治疗作用。如麻黄入肺、膀胱经,故能发汗、平 喘和利尿。金元四大家中的张元素、李杲还根据经络学说,创立了 “引经报 使药”理论,如治头痛,属太阳经的用羌活,属少阳经的用柴胡。

浏览3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